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学术信息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正>敬请作者认真阅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投稿须知》,按相关要求规范后再投稿。一、论文字数《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刊登论文原则上要求10000字/篇以上,不超过16000字/篇,重大理论问题、重要学术问题论文或特约稿不超过20000字/篇。二、栏目设置《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设有财政与区域经济、财务与会计、金融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等栏目。

    2025年04期 v.41;No.21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财政与区域经济

  • 财政透明度对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影响研究

    万熙虹;

    2015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开始实施后,地方政府可以在限额内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然而,显性融资渠道难以真正满足地方政府的实际资金需求,导致地方政府仍然通过隐性渠道大量举借债务,隐性债务屡禁不止。从财政透明度角度探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通过提升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将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置于强监管之下,可以有效遏制隐性债务。研究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和融资成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财政透明度与隐性债务规模呈现倒U型关系。长期来看,提升财政透明度有助于抑制隐性债务规模,并降低隐性债务融资成本。持续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促进债务信息披露,有助于约束政府过度负债行为,防范债务风险。

    2025年04期 v.41;No.216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

    李程;邓先慧;袁烁;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2011—2022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从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适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三个评价维度出发,运用熵值法进行综合测度评价,构建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发现:社会保障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能够降低居民收入不平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会提升社保高质量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抑制作用,而不同地区会因为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差异而出现异质性结果。在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地区,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降低作用更大。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地区金融体系、人力资本积累、基础设施等其他配套环境的建设,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保障高质量的作用。

    2025年04期 v.41;No.216 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DEA-Weakness模型的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解

    尹向飞;

    基于提出的DEA-Weakness模型,对中国地级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DEA-Weakness模型测算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远远高于传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说明后者严重低估了真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2)从国家层面来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于短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后者主要来源于二氧化硫生产率和废水生产率的提升。(3)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其中,北部沿海、东北、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主要来源于传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其他综合经济区主要来源于短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4)大城市在传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而小城市在短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存在明显优势。(5)规模组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均等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均等的主要原因,而规模组内条件下区域组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均等是导致前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该综合考量,根据区域和规模对城市进行分类,针对每个类别制定更为细致的政策。

    2025年04期 v.41;No.216 3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财务与会计

  • 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民生保障需求回应

    汤旖璆;苏鑫;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围绕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民生保障需求回应的影响效应这一问题,构建县级转移支付政策效能检验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转移支付对民生保障需求回应的促进作用更多体现在经济强市下辖县层面,而经济弱市下辖县存在“鞭打快牛”增长冲动,这不利于积极回应民生保障需求;地方政府对民生保障的需求回应与转移支付之间存在非对称效应,转移支付的计划外增加能够激励民生保障需求回应水平进一步提高,而计划外减少却不会导致需求回应水平的下降。据此,从完善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制度、提高基层治理协同度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2025年04期 v.41;No.216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刘桔林;刘雨珍;罗石军;

    聚焦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影响,依据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5至2023年的数据资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等统计方法,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遵循定量分析方法,按要求全面搜集并剖析了A股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据以及新质生产力的相关数据,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给企业新质生产力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性检验;基于此,又进一步对其影响作用机制展开挖掘。研究结论显示: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也呈现出更为优异的态势。机制检验进一步揭示,环境信息披露能促进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轻企业潜在风险,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2025年04期 v.41;No.216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金融与产业经济

  • 基于PVAR模型的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技术创新互动关系影响研究

    廖湘岳;苏酉荃;

    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技术创新是经济绿色化转型发展的关键引擎,二者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解构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并识别两者交互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技术创新存在长期稳定协整关系,前者对后者有正向影响,后者对前者短期有负向影响;脉冲响应分析显示二者正向或负向影响短期内显著、长期减弱;方差分解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和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极强的自我发展依赖性和不对称弱互动性。因此,需要强化绿色金融支持,提升绿色技术市场化导向,破解路径依赖,促进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协同发展。

    2025年04期 v.41;No.216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金融科技影响实体企业投资效率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白雪;张世杰;

    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逐渐成为助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通过缓解实体企业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来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基于2013—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科技对实体企业投资效率的多维度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有助于提升实体企业的投资效率,但这种促进作用并非在所有企业中保持一致,而是受到企业所处区域特征、产权属性、市场化进程和创新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具体而言,金融科技对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地区和高创新水平地区企业的投资效率提升作用更为显著。金融科技通过缓解实体企业的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金融科技对投资效率的正面作用随着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呈现出递减再递增的趋势,即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这些结论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5年04期 v.41;No.216 7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湖南省数智融合与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研究

    邝嫦娥;柳心怡;

    基于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2008—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和SBM模型等计算湖南省的数智融合度与绿色转型效率。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湖南省数智融合与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的时空演变和影响。研究发现:湖南省数智融合度与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数智融合对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强区域协同治理、深化数智融合应用、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2025年04期 v.41;No.216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军民融合、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

    赵庆;

    军民融合、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误差模型(DSEM)和动态空间滞后模型(DSLM),检验了军民融合、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之间的作用关系。从时间维度而言,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存在“创新惯性”。在全国范围内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均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西部地区军民融合的影响效应最大,而东部地区则是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最大。同时,军民融合和产业集聚二者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有限的创新生产要素资源条件下,在全国范围内二者间呈现出替代效应,其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产生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亦是如此;然而,在西部地区,二者间呈现出互补效应,其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用。

    2025年04期 v.41;No.216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综合档案馆智慧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探析

    张涵;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准确识别并深入分析影响综合档案馆智慧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综合档案馆落实国家“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实践,更是提高综合档案馆智慧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以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为基础,结合综合档案馆的智慧服务过程,从信息生态学的角度构建了综合档案馆智慧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体系。依据灰度分析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档案馆智慧服务质量受到信息人、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环境的影响。研究结论为提高综合档案馆智慧服务质量提供了决策参考。

    2025年04期 v.41;No.216 10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归属与培养成本分担的内在逻辑——基于非正式契约的视角

    李红松;熊莉;

    明确投资收益归属是科学建立高等教育培养成本分担体系的前提。高等教育直接收益由受教育者独占,社会收益则由全体公众分享,这一分配结果是受教育者与公共主体基于简化处理和理性选择自愿达成的非正式契约安排。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担之间存在逻辑关联,由信号传递机制、博弈机制和激励惩罚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并处于动态修正过程。兼顾各投资主体的利益,确保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率的相对水平,这是非正式契约安排存续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2025年04期 v.41;No.216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